3月23日國際小狗日,名創優品聯合它基金打造的“為中國本土犬正名”的系列公益活動在上海、廣州的地鐵和商場內率先啟幕,地鐵站燈箱、通道、商場大屏被同時換上了一系列憨態可掬的中華田園犬寫真海報,“人,請叫我下司犬、虎斑犬、太倉小獵犬……”簡單的一句公益科普,打破了公眾心中長久以來對中華田園犬的錯誤認知和品種偏見。
作為中國本土小狗,中華田園犬強壯、忠誠且聰明,為了它們的優秀能被重新看見,名創優品同時聯合它基金打造全國十一個城市的“中華田園犬”專場領養活動,倡導領養代替購買,讓中華田園犬也擁有更多被領養的機會。
愛無關品種,中國本土犬也值得被看見
中華田園犬這個歷經數千年自然進化的本土犬種是個擁有多犬種的龐大種群。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寵物文化的興起,市場卻給它們貼上了“廉價”“普通”“丑陋”的標簽。
借勢國際小狗日,名創優品以小狗視角喊出“人,別叫我土狗”,科普中國本土犬的品種多樣性,借助“每只狗狗都該有自己的名字”的傳播主張,傳遞“愛無關品種”的理念。
這場公益傳播悄然解構公眾對中華田園犬的刻板想象——#人 別叫我土狗#的話題,引發頭部寵物KOL,著名主持人李靜、張越以及大量網友的關注。社交平臺大量詢問本土小狗品種的“曬寵帖”佐證著認知迭代:太倉小獵犬、西藏梗、四眉犬等曾被統稱為“土狗”的犬種,在科學溯源中重獲身份認同。
(圖片來源于小紅書、名創優品)
領養代替購買,中華田園犬值得被寵愛
據了解,國內救助站中70%以上都是中華田園犬,但領養率卻不足10%。在很多人眼中,它們因為品種、長相等問題,從出生就面臨被誤解、被嫌棄、被拋棄的困境。3月29日至4月6日,名創優品攜手它基金用一場跨越全國11個城市的中華田園犬領養活動,打破這場持續多年的忽視和誤會。
作為中國農耕文明活態傳承者的中華田園犬,實為最懂這片土地的“生存專家”:它們抗病能力強、環境適應快、護主意識高,堪稱新手養寵家庭的“最優解”。在上海漫游城首發領養現場,當觀眾對照上海領養現場的“中華田園犬圖鑒”墻為愛犬驗明“正身”時,“下司犬”“潮州犬”“西藏梗”等這些承載著地域文明的稱謂,正逐漸代替“土狗”標簽。
40只由萌獸港、上海田園串串救助的流浪犬成為首批中華田園犬領養活動的“突圍者”,這些曾經被叫做“土狗”的小流浪成為了現場的寵兒。截至首場活動落幕,志愿者已收取近30份領養意向書,有6只小狗已被預定領養,完成領養評估流程后,救助人/一線機構將正式送養小狗。與此同時,北京、杭州、深圳、天津、重慶、武漢、西安、南京、黃山、合肥十個城市也正陸續接力線下領養活動。
可持續的開心公益,創新重塑人與動物共生關系
3月27日,名創優品公布了“小動物保護公益基金項目”2024年度報告,披露一系列公益成果。
在流浪動物的救助方面,名創優品聯合它基金與各地的一線機構搭建溝通機制,串聯起分散的救助機構與潛在領養家庭。2024年,通過全國系列線下領養活動,名創優品和它基金成功推動380只流浪動物及110只退役工作犬進入新家庭,讓“領養代替購買”理念落地為可量化的溫暖行動。
“許多退役工作犬因傷病或年齡被淘汰,但它們仍具備極高的情感價值和社會價值。”它基金表示,“名創優品小動物公益基金項目”的介入不僅緩解了一線救助機構資源錯配的困境,更讓公眾首次系統性關注到中國工作犬退役安置的迫切需求。
項目最受矚目的創新突破,當屬國內首個將動物保護和應急救援結合的開創性公益項目“流浪狗變身搜救犬”。 首只接受該項目資助的流浪狗“子滿”,已通過“全球標準搜救犬認證”,正式成為應急救援體系中的特殊成員。這一實踐打破“救助即終點”的固有邏輯,讓流浪動物從受助者轉變為社會服務者。名創優品透露,接下來將啟動第二只搜救犬培養計劃,在全國救助機構中選拔符合條件的本土犬種,探索建立可復制的“動物人才”培養機制,為流浪犬開辟生存新路徑,也為災害救援儲備更多元化的力量。
依托全國1400余家門店的“公益藍”專區,名創優品將公益轉化為可感知的消費體驗。消費者隨手購買一件公益專區商品,將自動觸發“1元捐贈”機制,全年帶動上萬消費者成為“善意傳播者”,更讓公益從“概念”落地為觸手可及的生活場景。“我們不只是在‘做公益’,還在努力構建一個公眾自然參與的善意循環。”名創優品公益相關負責人強調,這種“商業渠道+情感共鳴”的創新模式,正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從單點突破向社會共建進化。
探索公益向善 共聚愛心微光
名創優品“公益向善”的探索與著名主持人、它基金發起人張越在公益播客中的理念形成深層呼應,“這個世界變好,不在于英雄史詩,而在于每個普通人愿意‘多做一點點’。”
從流浪小動物的救助到為中華田園犬正名,名創優品的一系列公益實踐恰是對這一理念的鮮活注解。當中華田園犬撕掉“土狗”的歧視標簽,當一只流浪犬轉身成為拯救生命的英雄,當一次日常消費悄然連接起弱小生命的救助……公益的力量正在重構人與動物、企業與社會的共生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