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這處秘地鮮有人知。大南山麓、太子灣畔,微波山立于綿延的山崗和海濱之間,山腳下,是著名的“時間廣場”,山頂,招商局歷史博物館(新館)像一朵漂浮的云坐落。它是蛇口的,是深圳的,也是歷史的。
2022年12月,招商局歷史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由招商蛇口深圳區域代建,擁有地上4層、半地下1層,設有常設展覽區域、室外觀光平臺、臨展展區,選址微波山,俯瞰蛇口、遠眺香港,致敬改革開放的先驅,銘記歷史、面向未來。
作為中國領先的城市和園區綜合開發運營服務商,招商蛇口業務覆蓋全球110個城市和地區,提質增效,融入灣區發展大時代。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與灣區結緣的四十余載,招商蛇口深圳區域作為“夢”的結晶,傳承蛇口血脈基因,始終懷抱熱情,與灣區共美好、與城市共未來。
改革開放第一聲開山炮炸響的地方
微波山緊鄰蛇口太子灣片區,與香港隔海相望,山林面積約3萬平方米,海拔高度約43米。1979年7月,蛇口工業區的開拓者們在南海之濱無名山下炸石填海,打響改革開放開山第一炮。1981年,蛇口工業區在此山上興建了微波通訊站,因此得名微波山。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視察蛇口時都曾登臨微波山。新館選址于此,意在銘記歷史,面向未來,弘揚蛇口精神,致敬改革開放的先驅。
數據來源:招商局歷史博物館,摘錄數據時間:2023年7月
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登臨微波山舊照(背景中二層建筑即微波通訊樓)
項目區位和周邊環境
項目位于蛇口南海大道、工業一路、望海路交匯處,坐落于微波山山頂,可俯瞰海上世界片區和太子灣片區??傆玫孛娣e約2389.74平方米,總建面約7154.77平方米,總高度約23.95米。建筑共有五層,原址上的兩層高的微波站老樓被完整封存保留,與新建成建筑完美結合,為博物館的一個核心展區。主入口前廳設置在負一層,此外該層還設有多功能廳、接待室以及設備機房等配套用房。一層、二層為沉浸式常設歷史展廳,通過種類繁多的歷史文物以及珍貴的歷史影像記錄了招商局150年的歷史進程,展現其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以及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三層主要功能為架空層,除微波樓的頂層被設置為專用接待室外,其余架空層部分是向公眾開放的觀景平臺,人們可在這里360度眺望蛇口的半島的風光,俯仰今昔,見證進行時中 “城市展場”;四層功能主要為臨時展廳,可作為各類主題展和藝術展的布展空間。層次豐富的展覽體驗使博物館能適應當下大多類型展陳的需求,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本項目通過將一座里程碑式的紀念性建筑與公園相結合,讓市民們在游覽過程中共創當下的城市記憶。人們登臨微波山,極目遠眺,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微波山——這個大隱隱于市的秘境不但為市民增添了一處文化生活的休閑場所,同時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處精神地標。
設計亮點:建筑篇
序廳希望之窗與標識墻
沿著觀海路一路上山,山路兩側的植物郁郁蔥蔥。臨近博物館時,靠山一側出現了一面長約100米的綠植墻,植物覆蓋了擋土墻原來冰冷的水泥網格,將濃濃的春意一直引至博物館的觀景平臺。綠植墻的盡頭矗立著招商局歷史博物館的標識墻,洞石材質的景觀墻與同為洞石立面的博物館相得益彰,仿銅色的字體古樸而端莊。設計團隊在推敲標識位置時,曾有幾個放在博物館立面上的方案,經過多輪方案比選,為了保持整棟博物館立面的純凈最終將標識獨立設置在了入口處。
靠近博物館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個二層懸挑的曲面建筑——博物館序廳。博物館共有八個象征著希望之窗的觀景窗口,序廳的窗口面積達44.94平方米,是所有觀景窗口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
主入口及觀景平臺
主入口位于半地下一層,所處的觀景平臺可兼做消防車的回車場地,游人可以選擇從前廳進入博物館內部參觀,也可以選擇順著一旁的景觀臺階拾級而上,抵達三層至屋面進行游覽。主入口上方吊頂采用規格為1150*2500*12.7的泡沫鋁板,平整度好,整體感強,一直延申至室內前廳。博物館的大門采用仿石材肌理的金屬板制作,高5.1米、寬2.5米、重約3噸,開館時為常開狀態,引導著游客進入主入口的前廳。
三層架空讓建筑體量凸顯輕盈
由于山體公園占地面積不大,為了使山頂的四層高建筑看起來體量不會過于厚重,設計師將三層設計成架空層,使得整棟建筑體量被消減。整棟建筑的立面雖為石材,卻仍然給人以輕盈、漂浮之感。本層的主要功能區設置在原歷史建筑的屋面上,作為接待廳使用。三層架空層平時對公眾開放,人們可以沿著外圍景觀臺階上到本層活動后順著螺旋鋼梯一直通到屋面。天井內側采用的是弧形金屬板,無論在日光下或夜間的燈光下,都能驚艷眾人,是人們拍照打卡的絕佳場所。
在屋面俯瞰美景,憑海臨風
屋面所有構筑物均以幾何體形式呈現:圓形的天井、矩形的水箱間等等。從不同的幾何體上能看到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兩種建筑材料,金屬板和骨料混凝土。屋面外圍玻璃欄板并未完全擬合外輪廓線設計,而是在局部做了一些進退,整個屋面看上去即簡潔又自由,游客們可以在這里俯瞰美景,憑海臨風。
新老建筑的結合
博物館內保留了1981年建設的微波站原址,包括一層、二層以及基礎,并通過外墻、門窗、檐口的修復,將這座歷史上經過多次改建的建筑得以重現。設計時通過空間布局與展覽流線的強調讓它成為了常設展中最大的一件“展品”。其內部的展陳空間則結合情境布置了改革開放年代的展品,讓觀眾可以在空間和內容兩個層面回溯當年的時代記憶。
象征歷史的大門
博物館采用5.1米*2.5米高、重約3噸的金屬門作為大門為整棟建筑的點睛之筆。設計師認為這扇門應該足夠重且足夠大,因為其功能不僅僅是一道門。當象征歷史的大門被緩緩推開的同時,招商局的歷史長卷也徐徐展現在人們眼前。
“水滴”樓梯
水滴樓梯作為建筑中唯一一個樓梯間類型的空間在垂直方向上串聯各層,結合水滴形的平面通過外窗、天光,將人向上引導,越靠近高處光線越充沛。樓梯間獨立于展陳流線設置,可供后勤管理人員快速于層間來往,富有變化的空間序列也讓它成為一個展陳之外可探索的空間。
設計亮點:室內篇
負一層大堂
室內延續建筑方案的概念初衷及設計風格,整體現代簡潔,拋棄傳統裝飾手法轉而重點營造建筑的空間感和節奏感?;跉v史博物館的項目定位150周年獻禮工程的項目屬性,室內使用了較多的定制化材料,以強化項目的獨特性和企業辨識度。摻雜金屬零件的骨料混凝土作墻、進口泡沫鋁作頂,結合立體天花造型帶來豐富的空間變化和視覺感受,黃銅標識點綴出空間品質。
多功能報告廳
負一層的多功能報告廳主要用于開展交流、分享和培訓。富有光澤感的泡沫鋁搭配極具力量感的混凝土材質,加上柔和的洗墻光線渲染,營造出獨屬于招商局歷史博物館的厚重感和歷史性。窗洞設計提取了船艙中舷窗的元素,提醒著每一位到訪者關于海港文化的基因脈絡。
四層臨展廳
可靈活承載各類展陳活動的四層臨展廳,為豐富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和陳列形式提供了場地。設計師通過變化空間節奏、搭配材料肌理、引入自然光線,創造出現代、純粹、簡潔的展陳空間。室內細節處處體現設計巧思:將外立面同種洞石破碎并作為地面水磨石骨料,搭配自然散落的齒輪零件,讓展廳富有歷史感和故事性;幾扇巨大的“希望之窗”,為展廳引入光線、自然和時間,也訴說著蛇口當下、招商未來。
承載未來的希望之階
“樓梯”作為表達向上和希望的精神符號,在室內多次出現:二層常設展尾廳設計了一段直達四層臨展廳的金色L型樓梯,引導觀眾從“歷史”邁向“未來”;貫穿建筑各層的水滴樓梯從灰色混凝土的旋轉梯逐漸變化為金色微水泥的直段梯,最后走向開闊的屋頂平臺,引導觀眾踏著希望之階、看到廣闊天地、邁向明媚未來。
招商局歷史主題展
一、二層以“百年求索 商道逐夢”為主題的常設展呈現了招商局150年的風雨征程和勇毅前行,引導公眾在觀展過程中感受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向社會各界展現出招商局愛國自強、開拓誠信的企業精神和勇擔使命、改革創新、勇立潮頭的企業形象。
兩層高的微波站在結構加固后被保留下來,作為一、二層常設展的一部分,還原了集裝箱辦公室、圓壇廟培訓班和凱達玩具廠等場景,呈現了改革開放時期招商人勇于嘗新、敢于奮斗的生動場面。
招商局歷史博物館(新館)項目自醞釀到建成共經歷了六年時間。從建筑空間到室內展陳,從材料選擇到細節推敲,它是招商人和所有合作伙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成就了全體招商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在這里,能看到海上世界的發展,感受太子灣的變化,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觸動城市迭新背后的故事,致敬改革開放的先驅,銘記歷史、面向未來。初心不變,步履不停,招商蛇口深圳公司將積極響應時代使命,攜帶著「摯愛為家 圈住美好」的全新品牌主張,以多元化業態運營,助力城市品質提升,奔赴與灣區共澎湃的美好未來。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