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澪花鼓,原為下洋花鼓,是融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自清雍正、乾隆年間開始流行,流傳在江蘇如東西北部的栟茶滸澪西下洋(今陳灣村、大窯村、楊堡村)一帶,至今約有二三百年歷史。
這種村歌俗舞,亦稱“唱秧歌”、“打秧歌”。清代乾隆時期汪之珩編纂的《東皋詩存》卷二十五《社日》詩云:“社鼓村村急,秧歌處處生。”足見當時滸澪花鼓已經相當盛行。直到現在,滸澪人仍將打花鼓稱為打秧歌。
滸澪西下洋地區瀕臨南黃海,過去人煙稀少,多為鹽堿荒地。每年二三月青黃不接之際,滸澪一帶的花鼓班即相約結伴,到當地或附近的大戶人家打花鼓唱詞,賣藝謀生,這種上門演出的形式也被稱為堂會。
滸澪西下洋地區瀕臨南黃海,過去人煙稀少,多為鹽堿荒地。每年二三月青黃不接之際,滸澪一帶的花鼓班即相約結伴,到當地或附近的大戶人家打花鼓唱詞,賣藝謀生,這種上門演出的形式也被稱為堂會。
另外一種較為常見的演出形式,即在逢年過節時,民間藝人們集中在一起,各自獻演,比拼才藝。可見,滸澪花鼓不僅是勞動人民謀生的一種手段,更是群眾性的娛樂活動。
滸澪花鼓的表演程式分“外場”和“內場”,大多在跑場、歌舞、演小戲等外場演出結束后,再到室內坐唱“堂歌”,內場有對唱、輪唱等。演出時間短的幾十分鐘,長的可達十幾晝夜。
演出一般是三人上場,分別是生(上手)、旦(紅娘子)、丑(騷韃子),故有人也稱為“三小花鼓”。加之每個角色所使用的天燈、折扇、芭蕉扇、手帕、云鑼等道具,共同構成了滸澪花鼓獨有的表演特征。
2007年滸澪花鼓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五代傳承人張德君被認定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組建的業余花鼓舞劇團,有老中青結合的演職人員30多人,長期活躍在田頭、社區、校園等,每逢傳統節日,還進行盛大的行街表演,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