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茂年取以人敘事、以事述史的紀傳體寫法,依本人及賈芝的經歷為藍本,用真實的故事記述新中國民間文學70年學術史,字字有案可稽,多維立體呈現,不僅確保科學性,細節亦溫暖靈動,有趣可讀。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間文學崛起往往同民族解放事業緊密相連,中國也不例外,中國民間文學隨著共和國的成立和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而躍上藝術殿堂。各民族民間文學的有計劃大規模采錄與研究便從此開始,繼承《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紅色基因,遵循“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首先普及推廣直接服務社會,再進行多學科的深入廣泛研究,不同于早期西方民俗學僅以研究為主要目的之作法。理論亦提倡自實踐升華而來,再回到實踐指導搜集研究與出版,提升到更高層次,循環往復日臻完善。學習與借鑒西方理論進行比較研究,取長補短依然彰顯中國特色。
1949年10月,賈芝被分配到文化部藝術局,在周揚同志領導下從事民間文化遺產的整理編審,積極籌辦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1950年3月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不是先有體制再設立機構,而是有識之士出于熱愛與責任自發成立,沒有編制沒有經費,一個真正的群眾學術團體拔地而起,掛靠藝術局。自郭沫若主席到周揚、老舍、鐘敬文副主席再到身兼秘書長、黨組書記的賈芝無一虛名,均擔任實質工作與責任,編制卻全不在協會,終生未取分文報酬。
這一工作突出的特點是常常得到政府的肯定與支持,甚至列入國家規劃:1953年發掘民族文藝遺產首先被列入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1958年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工作方針“全面搜集、重點整理、大力推廣、加強研究”在《人民日報》的社論中予以肯定,并作為中宣部紅頭文件下達全國各省市貫徹執行;1981年、1986年《格薩爾》的搜集搶救被列入“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研項目;1986年《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發動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地縣的搜集搶救,層層審稿,最后編纂成書,被譽為文化長城。發達國家學者對此亦欽慕不已,說他們是無法做到的。
備受關注的同時,民研會也受到來自舊傳統勢力的沖擊,幾度掙扎在生死邊緣,跟隨賈芝從文化部轉移到人民文學出版社。賈芝又不得不離開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孫劍冰兩個人雇一輛洋車拉上全部家當投奔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的何其芳。1954年賈芝拿著出版的十幾本叢書找到陽翰笙,民研會才得以落地文聯。本書記載了民研會初建包括怎么買房子,怎么在文化部洋房的花園里種菜,怎么動員作家詩人畫家參與民間文藝工作。賈芝從文化部領到一小筆經費,上衣口袋便成了錢柜;郭沫若親筆題寫“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會名;趙樹理說“我們這才是文藝的正統!”將來的“文壇”就在我們這兒;周揚一歪身坐在賈芝的辦公桌上翹著腿閑談,要賈芝學習趙家壁一個皮包就編出一套叢書的作法。那時人人努力奉獻,煥發著勃勃生機。
歷史上反動的民族政策,對民間文學的歧視以及語言的隔閡,使我們對各民族民間文學知之甚少,大規模有計劃的采錄與研究在1950年幾乎是零起步。1955年我們出版《洪古爾》時竟不知道它是《江格爾》的重要章節,更不知道那便是史詩,卻依然以此推動了《格薩爾》《瑪納斯》《江格爾》三大史詩搜集搶救,之后30多個民族的創世紀史詩與英雄史詩的紛紛發掘問世,從根本上推翻了黑格爾等西方學者“中國無史詩”的謬論。1985年賈芝在芬蘭的世界史詩研討會上宣讀論文《史詩在中國》。各國學者一致驚嘆:“中國是一個富有史詩的國度!”“史詩在中國還活著!”芬蘭報紙電臺紛紛報道來自中國的信息,賈芝受到總統接見并獲銀質獎章。
本書還介紹賈芝1986年破堅冰、開先河,堅持兩岸學術交流30余年。賈芝先后結交三十多個國家的學者朋友:以國際通用的AT分類法編著《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在世界民間故事的廣闊視野下,以實例回擊詆毀新中國的小股逆流,助力中國民間文學登上國際講壇的美籍華裔學者丁乃通先生;隨弟弟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及全家訪華,開啟中日民間文學學術界交流的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副主席小澤俊夫;帶著新聞故事應邀訪問《北京晚報》,盛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便開始大規模民間文學普查是給全世界同行的一份厚禮,翻譯中國民間故事百余本的女學者君島久子;稱其在芬蘭與賈芝的初見是一次歷史性的事件,推進中芬學者聯合考察列入中芬政府文化協定并具體落實執行,在聯合國教科文任職期間為中國爭取到一筆贊助,倡議推動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在北京召開了25個國家的學術研討會成就又一歷史性事件的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主席航柯先生;策劃主辦華人展覽在加拿大文明博物館70多個民族輪展中列為首展,專事海外華人社會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多次來訪講學的加拿大文明博物館研究專員何萬成先生。1996年,賈芝83歲高齡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成功舉辦有來自五大洲的學者出席的國際學術研討會,25個國家的代表匯聚中國,實現了國際組織不再以歐洲為中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目標。
全書分“不忘初心話春秋”“啟蒙山川原野間”“唯平凡造就自我”“真情熔鑄續新篇”“構建文明共同體”“附錄”六部分,其中豐盈飽鮮活的故事突破了僅僅從文本到文本的研究,對于某些人的主觀臆想、簡單套用、推演解析甚至胡編亂造做出最強有力的矯正。與其說這是一本個人回憶錄,不如說是幾代學人為中國民間文學學科建設奮戰的輝煌交響與美好圖景。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